Saturday, July 28, 2012

《傅雷家书》笔记


傅雷在信中对艺术(音乐、美术、中国与外国文学)的看法的观点和批判甚为精彩,确实可以让人 有所收获。两父子相互通过书信讨论和分享音乐,无论是谈音乐技巧、乐理、艺术修养和对音乐家演奏的分析,都看得出傅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但碍于我不了解音乐,对信中无数的乐理名词和演奏家都无法进行了解。

家书中傅雷以父亲的身份在孩子身上实践一套自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有些评论说是因材施教,但这套方式和关怀是否适合傅聪,我就不得而知。对于他们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我是个陌生人。不过看傅聪的照片,那股气质和修养的确不一般。相比之下,傅敏(傅聪的弟弟)的外表看似比傅聪苍老几十岁,或许是父亲不断要求傅聪培养自身的气质和修养,先成人,再成艺术家的方式养成的。

看傅雷的家书,我比较不耐烦的是父亲总是不断问孩子需要什么,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甚至不厌其烦的重复某些关心孩子,爱孩子的话语。这些关爱语句的数量不断累计,一而再的重复就将变成牢骚,说是父子之间家书,倒不如说它情人相隔两方的情信(情信也可指亲情的信)。傅雷在担忧孩子时也提出:等你有孩子,你就会明白我现在的处境之类的话。我想这不只是傅雷,也是天下父母公认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孩子不是违背父母的旨意,而是认为自己能够处理某件事,有能力分辨是非。或许我还未身为人父,不了解那种思念和担心孩子的心情。

书中父亲提到: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第105页)
这句话让我感慨很深,值得我去深思,也是让我确定是否有能力成为父亲的准备。


傅雷谈艺术
  •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第53页)
  •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第99页)
  • 真正的艺术家,名符其实的艺术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象中过他的感情生活的。为又能把感情生活升华才给人类留下这许多杰作。(第129页)
  • 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第171页)

傅雷的世界观
  • 理想的世界终是理想;无论天南地北,看不上眼的事总是多于看得上眼的。(第204页)
  • 无奈现代史告诉我们:革命比建设容易,消灭少数人所垄断的享受不太难,而提高多数人的生活却并非三五年八九年所能见效。(第220页)
  • 世界大同看来永远是美丽的空想:既然不能在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方面五大洲的人用同一步伐同一速度前进,那么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永远没法避免。(第223页)
  • 现在的政府,缺点是过分要人去适应社会,而不想叫社会去适应人。(第223页)

傅雷教会我的事

(一)自我反思与检讨
  •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大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第33页)
  • 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上;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34页)
  • 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浩海的整理、归纳。(第39页)
  •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第43页)

(二)为人处世
  • 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的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第25页)
  • 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第100页)
  • 我只想提醒你几点:——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第二,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的时候犯的许多过严的毛病。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可以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再施之于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总的来说,尽管指点别人,可不要给人“好为人师”的感觉。(第141页)
  • 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第152页)

(三)生活与修养
  •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精深的同情心。(第26页)
  •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第41页)
  •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第43页)
  • 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轻松。(第47页)
  • 孩子,一个人往往对有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而宽恕我们自己的这种愚蠢,不想法改正。(第78页)
  •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使生命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第165页)

(四)学习的态度
  •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同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第58页)
  • 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第184页)
  • 我执着真理,却又时时抱怀疑态度,觉得死抱一些眼前的真理反而使我们停滞,得不到更高级更进步的真理。(第215页)















《傅雷家书:精选译注本》傅敏编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月(20115月重印)

Friday, July 27, 2012

我以为的执着


我的世界
像一幅画布
自以为艳丽的色彩
把时间和空间融入画笔
侧脸轮廓的影子
定格

颜料抹出各式遭遇和场景
两个个体相遇
偶然又多么刻意
好不自然

画留下缺陷
有限的生命在挣扎 
自大狂妄的卑微
为自己设下无法摆脱的窘境

我认知的事物
只不过是建立在我以为的基础上

一切
只是想象
只是徒然

我所谓的执着

Wednesday, July 25, 2012

一日内


星期二 5:20pm

风躁动不安
吹得帘子西沙作响

某个文件夹一张旧照片
你是眉头上那朵云

星期三 1:24am

窗关得紧密
帘子呆着很安静

电脑屏幕空白的页面
云朵在慢镜下唯美消散

Wednesday, July 11, 2012

黛玉葬花:生命意识的醒觉


读《红楼梦》有感
黛玉葬花——生命意识的醒觉

读《红楼梦》期间,那淡淡的哀伤情感藏在心中久久不散。

这种哀伤的色彩来自于小说灵魂人物——林黛玉的命运。她是现实世界的失败者,父母早逝,孤独无依,被迫寄人篱下,性格敏感多疑,体弱多病,爱情不顺心如意,但她却是理想主义的化身精神层面上的胜利者,内心充满智慧,自爱独立,洁身自好,不与恶劣环境下的俗人同流合污

小说中让我感动,留下深刻影响的一幕是黛玉葬花。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唯有发生在痴情的黛玉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葬花这行为也让黛玉与花脱离不了关系,这可能与她是绛珠仙草转世有关。她天生喜散不喜聚,她想人有聚有散,聚时欢乐,散时冷清,那不如不聚的好;就像花开始令人爱慕,枯萎调谢时却充满惆怅,那花还是不开的好,因此一见花飞花谢,便感无奈。

黛玉的葬花吟是一首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歌,诗中落花代表生命的消亡,而花的命运即是黛玉的命运。花谢有再开的时候,但她逝去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面对惨淡的人生,其实她还不如落花,如今她为落花收葬,可又有谁会来安葬她老去的红颜呢?通过黛玉葬花到葬花吟的吟唱,她对青春、生命的留恋及其失去之后的感伤,反映出她的内心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可以理解为黛玉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状态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她从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出生命的本质,重新探讨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父母在世时,她如同盛开的花朵,如今寄身贾府,封建礼教使她成为即将消逝的落花,任人踩踏,她对百花凋残的悲悯,正是寄托着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叹。虽然常与大观园里的姐妹吟诗作赋,嬉闹取乐,赏月绘画,但还是无法得到情感上的安慰,眼前这些美好的景象如同虚设,实际上她是多么凄凉无助。相比之下,情敌宝钗的生活得心顺意,她的生活孤独无依。小说讽刺的葬花画面:一边是宝钗扑蝶,极其欢乐,一边是黛玉葬花,极度悲哀,一边是欢笑,一边是血泪,这辛酸泪一把把在黛玉心中流下,无人知晓无人解。

生活在封建社会风刀霜剑相逼的日子里,黛玉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愁怨无处可诉,但她有理想,想摆脱世界的罪恶,自由自在的活着。尽管受到长期的压迫,对命运的播弄感到无奈哀鸣,她仍不向封建正统势力妥协,不愿屈服于罪恶的现实,她决意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固守最后的底线,对恶势力展开控诉和抗争,对自身的冰清玉洁有着坚定的执着,展现出其宝贵的人格魅力。一旦她察觉某些势力的行为,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文字,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犀利的言词是她维护人格尊严的唯一武器。

大观园里,她自命清高,持才傲物,鄙视世俗的文人骨气使她的才华无人赏识。虽然她的自我存在价值无法实现,但她超脱世俗的才华远胜于大观园中的同侪,就连众人眼里博学多才的宝钗也要逊她三分。可这种尖酸刻薄且反叛的态度,又怎能让她在大观园里立足,又怎能像宝钗讨得封建家长和众人的欢心和宠爱呢?正是不能远离现状,又不甘心同流合污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她那致命的孤独,使生命永远得不到期望的归属。

西厢记的崔莺莺是敢于冲破封建追求自由爱情的贵族女性,牡丹亭的杜丽娘是敢于冲破禁欲主义的贵族女性,她们两人对生命的觉醒,给红楼梦里的失落贵族女性黛玉造成深刻的影响,使她回归真我,选择用生命来维护那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和贞洁。所以当美好的理想幻灭时,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甘心为正义牺牲,也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是黛玉在葬花吟中的内心主要独白。既然她像朵花儿般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到世上,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讨,要求自我实现,可当她一无收获时,就应该让她圣洁的离开,绝不能让这些不美好的事物沾污了她神圣崇高的灵魂。从外表看来,黛玉是生活的弱者,但在精神意志上,她是人格的强者。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说:“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到底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他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起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志”。

看黛玉惜花葬花,不也正在看现实世界,我们那似花开花落的人生吗?


后记:

《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几乎是无事闲坐时,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常常无端端的哭泣,而这泪一落下,便难停,葬花和葬花吟也是在流泪下完成的。

卷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见宝玉把落花放入大观园的池内,便对宝玉说一旦这落花流到有人家居住的地方,那些肮脏的水就把这些落花糟蹋了,便同宝玉背着花锄花帚,把落花拾入花囊,拿土埋上,等日子久了,土化岂不干净;卷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黛玉前往怡红院探访宝玉时,因丫头晴雯闹脾气,也未听出是她在敲门,因此吃了闭门羹。正当要离开时,忽然听见屋内传来宝玉与宝钗的嬉闹笑声,她对此产生了误解。次日芒种节时,大观园里的姑娘祭花送神,黛玉却无心于此,独自凝视地面上枯萎的落花,想起昨夜被人拒于门外的事,心中仍耿耿于怀。她独自到日前和宝玉一同葬花的花冢前,一边葬花,一边哭泣,一边吟唱葬花吟。

这几卷让我看了纠结,思绪混乱。我好奇她葬花的目的?为何她如此爱花,怜花自怜,自怜怜花?可是思考后,发觉葬花和哭泣这两个行为相互结合时,黛玉式那令人费解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这是一首她生活的悲歌,也是封建社会里她发出的哀鸣。葬花吟里的悲痛情感是她的身世感叹,她在大环境下的抱怨和哭诉,和对俗世偏见的抵抗。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中华书局,20119月北京第15次印刷
写于2012年5月(湖南留学课业)

Tuesday, July 10, 2012

轻重之间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人生做出的选择究竟是对或错,因为只能活一次。

重意味着负担,重的生命必须承担使命感所带来的责任。重具有意义,哪怕是放下身段取悦大众,活在现实的谎言中,重的生命都是真真实实,确确实实存在。但越是重的人生,越是让人感到矛盾茫然。每次选择摆在面前,人就感到焦急压迫,深怕一次差错就深刻的影响日后的生活

相反,轻意味着没有负担。轻的生命卸下伪装沉重的面具,体现出人向往的自由、毫无责任、无拘无束、为自己而活的世界。可是当生命轻得难以让人承受,就像人体失去重量,缓缓地飘向空中,找不到地方住脚,永远荡漾在空虚与飘渺中,不得解脱,导致生命中的任何活动不再有意义。

人生在世,没有谁不在责任和自由中挣扎。人生变幻莫测,生命在没有彩排的情况下就即刻上演,就算一开始规划未来的草图,也只是一个不成形的概念。而每次选择都像一场赌注,至今谁也说不清那一选择更适合自己。生命直线前进,无法重复,所以选择的目的才有价值。

有些人认为既然死后不能回顾过往,那生前何必执徘回于轻重之间呢?反正已经无法通过任何比较来检验那种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而我领悟的是人死后,那堆埋葬在土壤里或火化遗留下的重量再也没有模糊的轻重之分,而是很明确的: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生命的轻与重,该如何衡量,如何取舍?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在生命结束前看清自己走过的路


【光华日报·副刊投稿·14072012刊登】 
http://www.kwongwah.com.my/supplement/2012/07/14/2.html

Friday, July 6, 201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部 轻与重
  • 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畏惧。(第3页)
  • 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第4页)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第
    5页)
  •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第9页)
  •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第9页)
  • 爱情并不时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第17页)
  • 出于同情爱一个人,并非真正爱她。(第23页)
  • 在物理实验课上,任何一个中学生都能验证科学假设的准确性。但是,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是错。(第41页)

第二部 灵与肉
  • 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根本是看不见的。(第56页)
  •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第63页)
  •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再与知识的广度,而在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第67页)
  • 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也许是一种密码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梦里总是暗藏着阴险。如果梦不美,那人很快就会把它忘了。(第71页)

第三部 不解之词
  • 情人之间都会很快形成一些游戏规则,也许他们意识不到,但这些规则拥有法律般的效力,不可违抗。(第102页)
  •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第106页)
  • 人在内在的黑暗中变得越大,他的外在形象就越小。(第114页)
  • 美从世界上消失之前,还会存在片刻,却是因错而生。错误的美,是美的历史末期。(第122页)
  • 在富裕的社会里,人们用不着去干体力活,从事的都是脑力活动。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的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凄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的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第123页)
  •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眼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的。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第133页)
  •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求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第144页)

第四部 灵与肉
  • 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真正是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第163页)
  • 什么叫做调情?可以说调情是一种暗示有进一步性接触可能的行为,但又不担保这种可能性一定能够兑现。换言之调情是没有保证的性交承诺。(第167页)
  • 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第189页)
  •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世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越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第196页)

第五步 轻与重
  •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建立。他们大无畏的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但是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第210页)
  • 根本问题并不是:他们当初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而是:是不是只要他们不知道就算是无辜(第211页)
  • 被征服对象的价值与征服它们的时间成正比。(第239页)
  • 假设你的一只手被截下来,移植给别人。一天,某人在你对面坐下,用这只手对着你的鼻子指指划划,你大概会觉得那东西很恐怖。尽管你很熟悉它,尽管那是你自己的手,你还是怕他碰到你。(第256页)
  • 他想起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第284页)

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
  •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297页)
  •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显然,由媚俗而激起的情感必须能让最大多数人来分享299页)
  • 在一个多流派并存、多种势力互相抵消、互相约制的社会里,多少还可以摆脱媚俗的专横;个人可以维护自己的个性,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是在某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势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积极的媚俗之王国。(第300页)
  • 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利,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第305页)
  •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第306页)

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 《创世纪》的开篇写道,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统治鸟、鱼、畜生。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而不是一匹马写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断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类统治其他生物。更有可能是人类发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夺来的对牛马的支配权合乎神圣法则。对,就是杀死一只鹿或一头母牛的权力,全人类只是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即使是在最血腥的战争年代亦不例外。(第344页)
  • 人类就像寄生于人体的涤虫那样,靠母牛寄生:他们像蚁蝗紧盯着母牛的乳房。人类是母牛的寄生虫,这也许是非人类从他们的动物学角度给人类下的定义。(第346页)
  •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第347页)
  •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第358页)
  •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第359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e)著
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 

Sunday, July 1, 2012

湖南杂记:总结

湖南大学某棵树·涂鸦

你瞬间出现,在我眼前。
最初的美好,使后来的一切黯然四色,
你带给我的感动远远超出我能承受的范围

<我的纸上涂鸦>
如果要我选一张照片和写一段话来表达四个月的感受, 是这张,和这句。

湖南杂记:六月

寿鼎·南岳衡山

祝融峰会仙桥·南岳衡山


  • 满城的事藏在这座市的每个空隙里,许多细节如不经意,擦肩而过,就会感到遗憾。
  • 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记载下来。也许我们甚至没有存在过。或者存在过,但没有人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都在历史的背面,在密密麻麻的时间的针脚中,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 《时间的针脚》
  • 三十公斤的精神粮食包裹正空运回家,希望一切顺利。
  • 烟雨朦胧的南岳衡山,松露高耸林立的高峰景色看得我似醉如痴,不登山高峰,确实体会不到这人间仙境。
  • 在衡山两天,让人联想到隐居平静,与世隔绝的生活。
  • 在云雾中的山观看另一座山,感觉美好。
  • 山的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 征服南岳衡山最高峰,约一千三百多米,迎面而来的像是一座通往仙境的阶梯。 
  • 每个人都有塑造生活的标准。
 
天门山玻璃桥·张家界

  • 烟雨张家界,美如诗歌里的景象。
  • 梦里,我走来离去,莞尔而笑。 梦醒,我的心情已经不单纯是一座城市的事。
  • 待会的结业典礼将为四个月的中国留学划下句点。
    过几天,归国开始新生活。
  • 红色封套下的喜悦。

结业典礼

  • 习惯的生活一朝夕之间又得改变,仓促匆忙的告别,让人不舍。 这趟旅程正式结束,待会中午起程回国,愿一切顺利平安。
  • 回到家,被窝好温暖,熟悉的安全感。
  • 回到马来西亚发觉:(1)上网时不自觉打开亚马逊游览书籍,打开淘宝游览杂物,看来网购已成习惯,难改。(2)同学之间每天见面哈拉八卦,回到家却顿时感觉身边少了什么声音似的。(3)长沙的普通话说得比较动听。(4)哈哈,人事已全非。

再见,湖南大学

后记:照片和文字取自我的面子书和微博,简单总结我的留学期间回忆。